繼上回談到過去半年內,台灣投資人有一半賺了錢之後(詳見此篇),身邊不少朋友紛紛表態,賺錢者神采飛揚的分享獲利秘笈(「聽了誰誰誰推薦了某個標的,進場後果然沒多久就賺了」…這類的居多),賠錢的則頻頻感慨「大起大落終是一場空」啊…(「本來有賺的,一不注意怎變成賠錢了…」這類的為大宗)。
尋找「投資的舒適圈」
首先,我必須強調,我的這些愛聽信明牌的朋友們當中,有一些賺了錢,但說實在的,真的不是那麼令人感到安穩的賺錢法。因為眾所周知的,近年來無論是股市或債市,波動愈來愈劇烈,今天上漲5%,明天就下跌7%這類的戲碼可說是司空見慣,朋友們之所以最後賺到了錢,很大的部分是因為運氣好。
這種「運氣投資法」,讓我感到十分茫然。難道我們不能找到一個「投資的舒適圈」,讓自己舒舒服服的投資、慢慢的累積財富嗎?
我的初步想像是…姑且先稱之為「8%舒適區」吧!簡單來說,對於年平均獲利率6%的「標的A」,如果他的年平均波動幅度是8%,那就意味這「標的A」,一年之內最高的獲利率是14%(很不錯ㄟ),最差時則是負的2%(嗯…這跌幅相當OK可以接受!)。換言之,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投資方式(或標的),能在現階段的波動環境下,以年平均8%的波動幅度的管理前提下、積極追求獲利機會,這應是蠻理想的投資舒適區。

進入升息循環,避免「大起大落一場空」
不過回到現實世界,真的能營造一個這麼舒服的投資舒適圈嗎?因為就近三年來看,無論是全球REITs、全球股票、或是新興市場股票,年化波動幅度數字多落在13%-19%間,雖然報酬率很誘人,但也很容易在漲跌起伏過後全是一場空(人性總是漲時追高、跌時殺出啊)。

至於債券波幅可能好一些,平均落在6%到8%上下,已經蠻接近剛剛提到的投資舒適區了!但在升息環境下,我們當然不能只投資收益型債券啊!因為過去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升息環境、景氣好轉下,獲利機會處處可見,這從上次提過的繽紛十彩圖可以很明顯看到這個趨勢。

以2004-2006這升息的三年為例,無論是美國REITs、新興市場股票、亞洲股票,都有相當亮眼的成績,即便是高收益債與新興市場債,也都有相當正向的表現。所以,投資當然不能只限於波動較低的債券。
追求多元收益降波動,投資會更舒服
另外,請再留意一下灰色區塊的「資產配置」區。這個甚麼都投資、包羅萬象的資產配置投資法,幾乎可說是「買了不必動」的懶人投資法。因為近十年來這資產配置的平均年化報酬率約8%,年化波動幅度則約14%,看起來報酬不錯,波動幅度也控制在股票(波幅最高達26.9%)、與債券(波幅最高為11.2%)之間,算是蠻令人感到舒適的投資方式。
除此之外,目前市場上還有將基金波動幅度控制在8%上下(正是「8%舒適區」ㄟ)、同時積極追求多元收益、多元資產、多元幣別(真是所謂的投資大三元啊!!)的入息成長型基金,也是希望滿足「買了不必動」這樣的投資需求、所設計出來的新投資商品,有興趣的投資朋友可以點一下這裡。
最後,在追求舒適投資之前,我認為有幾個「投資小誤會」極需被釐清,以免錯估形勢讓「投資過程很舒適,但結果卻讓人很感冒」。
誤會1:進入升息循環=高利率環境?
如果您以為美國開始進入升息循環後,過去定存7%、甚至10多趴的美好時光就回得去了? 那這誤會可大了! 由於全球生育率低、加上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長期經濟勢必維持低度成長,為維持經濟動能,利率將維持低檔水準好長一段時間。換言之,追求收益仍會是大家共同的目標,收益型產品的布局愈多元愈好。
誤會2:高配息=高報酬?
投資報酬,除了孳息收益,當然還有大家最為垂涎的資本利得。如果配息高,但資本卻是利損,當然不被樂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多元資產布局的重要性。
誤會3:只買高收益債就好?
雖然很多分析師說:「升息代表經濟轉強,有利高收益債表現」,但根據十彩圖(見上圖)所示,升息環境中如果只鍾情於高收益債,可能會與股票(高息股)、不動產信託(REITs)等的亮麗報酬擦肩而過。
最後,分享在下認為最實用的十二字箴言:「聰明管理波動,多元追求收益」。這道理很簡單,就等大家實際付諸行動、親身感受箴言的智慧與道理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