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安規認證有甚麼用」這一篇文章中,談到了目前3C主流產品常見的一些安規認證。有關行動電源產品方面的認證,今年5月1日開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BSMI) 將「強制規定」國內所有的行動電源等產品,均須接受國內BSMI的安全檢驗(依照「應施檢驗3C二次鋰單電池/組、二次鋰行動電源及電池充電器商品之相關檢驗規定」),且必須通過檢測之後才可以在市場上銷售。
這項法規實施之後,希望能讓國內這幾年對於行動電源的爆炸以及安全等相關問題得以解決,讓消費者能夠對電池相關產品有更多安全上的信心,下面為公佈的明細表。
應施檢驗3C二次鋰單電池/組、二次鋰行動電源及電池充電器商品之相關檢驗規定公文
當然了,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保持比較悲觀的想法,認為「賣黑心產品的人依然還是會賣黑心產品」、「會爆炸的東西還是會爆炸」...諸如此類的。那麼,安規認證到底對於我們有什麼實質上的保護? 5月1日開始實施這個法規之後,網路或店家所能買到的行動電源產品是不是真的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改變?其實多數人也還是一知半解。
為了更進一步瞭解相關的問題,並對產品安全能有多一點瞭解,我們聯絡了優力國際安全認證(UL)在國內的實驗室,他們安排了熟知國際產品安全認證相關事務的亞太區高科技事業工程部總監 蔡英哲先生,來幫我們解答相關的問題。
▲UL亞太區高科技事業工程部總監 蔡英哲先生。
強制、非強制有差別!全新行動電源裡面可能是二手電芯?
蔡英哲表示,國內過去因為小看了充電電池的危險性,所以對於這一類產品並沒有強制性的安全規範,安全性完全是由廠商自己把關。而歐美日等國早已將電池安全列為強制性規範產品,也就是說沒有通過安全檢測認證的電池不准在該國市場販賣,因此國內5月1號電池產品強制認證法規的上路,確實能提高台灣消費者的安全保障。
安全認證的強制與非強制會有很大的差別!為什麼? 舉例來說,在5月1日電池規定必須強制認證之前,台灣非強制認證的規定,使得黑心商人有機可乘。有些黑心廠商會去大量收購從電動機車、電動車汰換下來的車用電池。當然也會由其他電子設備裡頭去取得電池,只是在電動車、電動機車等產品來說,電池設備是屬於消耗品,汰換量大,因此商人也取得容易。
這些設備裡頭的電池,很多都是由數個18650電芯所組成的,與我們現在大多數行動電源、筆電電池裡的電芯是一樣的。而黑心商人拿到電動車的電池後,就將這些電芯拆解下來,如果外觀良好的,可能就當成全新的電芯拿來賣,如果外觀沒有賣相的,就重新用行動電源殼拿去包一包,當成全新的行動電源商品來賣。
一個電動機車淘汰下來可以拆解出來的電芯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順帶一提,現在歐美很紅的Tesla電動車Model S是由8000顆18650鋰電池所驅動的),透過這種方式,其實廠商的成本非常之低。因此所販賣的所謂「副廠電池」、「行動電源」的價格就可以壓到比品牌電源低很多。但是裡頭的電芯可能已經變質,受損,如果這一類產品沒有受檢驗的流程,對於消費者來說,的確是暴露在危險之中。
認證標誌百百款,有的是自我宣告,有的是第三方認證
但雖然可以藉由查看產品上是否有安全標誌來提高保障,但產品上百百款的安全認證標誌,差別在哪?蔡英哲就指出,安全認證標誌大致可分成「自我宣告」的標誌或是「通過公正第三方單位測試認證」所核發的標誌。
我們常見的CE標誌,就是屬於「自我宣告」的標誌。 CE標誌接受業者準備好產品相關安全的資料,然後由自己去宣稱自己的產品符合安全要求。這和必須要通過第三方實驗室測試認證的標誌,有極大的差別。以UL標誌為例,UL要求製造商必須將產品送交核可的測試認證單位,根據UL標準,進行一關關嚴格的測試,確認通過後,才能在產品上貼附UL認證標誌,UL還會在產品量產階段,持續到工廠做不定期的抽檢。這樣看來,不同性質的標誌,對消費者的保障的確有所不同。第三方認證的安全標誌,才有高度的保護力。
(後面還有:行動電源的認證過程、認識3C產品的七大危險源)
留言列表